“难忘西部地区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睛,
能为他们尽绵薄之力,
是我一生弥足珍贵的财富……”
回忆起两度赴宁夏支教的经历,
南安市宝莲中学校长傅文超的眼里泛起了光。
傅文超第一次前往宁夏支教,已是19年前。
2001年,傅文超还是南安华侨中学的英语教师,支教点在宁夏同心县同心一中。
作为省内较早一批前往中西部支教的教师,傅文超回忆道:“落后的教学设施,对我的触动特别深。那时候的同心县,许多教学楼都还是平层,部分课桌椅还是外地的红十字会捐赠的。”
生活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教学条件落后……去支教前,傅文超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支教点教师缺乏的程度,还是让他始料未及。
“支教点教师不够,不少支教老师都得超负荷运转。我自己带过的2个班级,平均每班的学生接近70人,工作量比在泉州时大了不少。”
学生的基础差,知识面窄,有的还听不懂普通话,刚接手同心中学高一年级的英语课时,傅文超感到非常吃力,泉州的那套教学模式在这里明显“水土不服”。
为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了给学生们补基础,他几乎包揽了所有没安排课程的自习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生越来越喜欢听他的课,成绩也慢慢上来了。
一名叫任嘉渊的同学说,傅老师对教学要求严格,但讲课一点都不沉闷,听他讲课“就像看小品、听相声”。
在朝夕相处中,傅文超和宁夏的孩子们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丁嫒嫒同学在作文里这样描述他:“我们新来的英语老师叫傅文超,他是一位很年轻的老师。他的皮肤有点黑,长得像香港明星刘德华,同学们都说:我们的英语老师是刘德华,他却风趣地说:‘我比刘德华帅。’他很随和,我们都很喜欢他。”
比起工作上的难题,支教老师需要克服的最大难题还是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
“同心县水资源奇缺,平常所用的水多是盐碱水,甚至是趁雨雪天收集在水窖里的水。记得第一次刷牙时,有好几个人吐了一地。”
由于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傅文超时不时就会生病,但他从不请假。
一次他生病了,上吐下泻。第二天一大早,他还是早早起床上课去了。学生见傅老师脸色发青,汗流满面,劝他休息一下,可他却说,“再过两个月我就要离开同心了,我已经没有时间休息了。”
在傅文超的努力下,班上一些学生的成绩一跃进入年段前茅,还有一些学生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有3人进入县级初选前十名,一人荣获国家级“优胜奖”,创了同心中学的纪录。
支教之余,傅文超还积极搭建桥梁,争取泉州市各界人士关心支持同心县教育发展:
他协助福建媒体开展泉州热心人士帮扶宁夏同心县贫困学生活动,共有200名濒临失学的贫困学生获得了资助;
他动员泉州匹克集团公司为同心县教育局捐赠运动鞋服等物资;
他还联系南安华侨中学向同心一中捐赠价值约1万元的教学录音机……
2006年8月,带着对大西北孩子们的挂念,傅文超又一次奔赴宁夏支教。
“吸引我再次踏上宁夏支教的是那一双双明亮、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是那颗不曾改变过的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傅文超说道。
第二次赴宁支教,傅文超担任福建省泉州市第八批支教队队长,除了承担自己的工作任务之外还要帮助其他支教队员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
“由于福建、宁夏两地反差巨大,加上思乡情绪日浓,刚开始时有个别支教老师打起了退堂鼓,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打气,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毕竟我有过支教经验。”
2007年3月,傅文超被同心县委、县政府任命为教育文化体育局局长助理,为同心县“两基”攻坚出谋划策,同时还运用福建先进的教育教学,通过举办讲座、集体培训等方式帮助宁夏南部山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个工作让我有机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了解宁夏的教育,体会宁夏人民在逆境中拼搏的创业精神,更加深刻理解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意义。”
从教以来,傅文超的身份不断改换,获得许多嘉奖荣誉,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教育、对学生、对教师职业一贯的热爱。
近些年来,他曾经支教过的学生只要到福建,都会到南安来看他。看到学生们的成长,他倍感欣慰。
“这么多年了,我还想回宁夏去看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