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争夺白热化
11月29日下午,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冠军的争夺在华侨大学和东海大学展开。辩论围绕“人工智能是否会创造更多人类的工作机会”展开,其中东海大学持正方观点,华侨大学持反方观点。
冠军争夺比赛现场
“每一个更高科技产业的出现,一定会开创下一个时代的篇章,翻开历史的进展,无论时代是怎么样的进步,工作的本质并没有消失……”“早期机器人取代了清洁人员的工作,现在人脸识别取代了门禁保安的工作……”在陈词阶段,正反双方有理有据,有条不紊陈述各自的观点。
然而随着双方对己方辩题的坚守和对对方辩题不断的反击,即使隔着屏幕,记者也感受到了整个辩论现场激烈交锋的气势。
反方:“人工智能真正带来的是什么,是现代社会我对别人有情感的需求,是情感责任,可是在未来社会物质充分发展的时候,情感降低了,因此哪怕您方的定义,它也是降低。”
正方:“如果我没有办法生存的话,如果我没有办法有饭吃的话,如果我没有劳动解放的话,我怎么可能去打辩论,我怎么可能把辩论变成我的工作?”
正方:“夺走你的工作机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任何科技的本源都在解放生产力,工作从我手中被拿走了,我解放双手,我可以让我做我想做的兴趣爱好,这恰恰是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意义所在!”
旁征博引启智思辨东海大学摘得本届辩论赛桂冠
据了解,本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持,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牵头联合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福建省教育交流协会以及甘肃、上海、吉林、江苏、海南等省(市)科协共同主办,福建省科协闽台科技交流中心承办,福建教育电视台协办。两岸各有8所高校共16支代表队、80多位辩手围绕“人工智能能否创造更多人类的工作机会、成大事者是否可以不拘小节、信息碎片化是否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三道辩题唇枪舌剑启智思辨,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和精彩思辨,11月29日下午,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在福州圆满落幕,冠亚军花落谁家,最佳辩手和优秀辩手又有谁呢,来一睹他们的风采。
一、团体名次
冠军:东海大学
亚军:华侨大学
第三名:华东师范大学
第四名:东吴大学
第五名:福建师范大学、世新大学
二、最佳辩手奖(2名)
东海大学王振庭
海南大学李康慧
三、优秀辩手
(16名,排名以小组赛的高校上场先后为序)
海南大学吴雨蔚
台湾中山大学李宥澄
吉林农业大学崔淋淋
东吴大学刘岳轩
华东师范大学贺乐菲
台北科技大学方睿
南京大学陈腾飞
辅仁大学林俪奇
福建师范大学谢鑫
台湾师范大学颜廷宇
清华大学郑博中
东海大学尤人庆
兰州大学苏子腾
世新大学周孟璇
华侨大学宋知博
中国文化大学洪廷志
以辩会友亮点纷呈共筑两岸青年交流特色品牌
1、聚力落实全会精神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海辩赛”作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的独特品牌,已成功举办十八届,本届辩论赛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举办的首场以辩论为主题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本届“海辩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创新模式,开启“云端”辩论,他希望两岸青年朋友们珍惜情缘,交流、交心、交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携手前行。
福建省科协主席、中科院院士郑兰荪在视频中寄语两岸学子:“海辩赛”搭起了一座深化两岸青年交流融合的“连心桥”,为两岸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展示青春风采、增进同胞情谊的绚丽舞台,希望两岸青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不负韶华,做弘扬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做两岸融合发展的践行者,做两岸同胞福祉的创造者。
2、首开两岸“云端”辩论隔空论战精彩不减
本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探索交流新路径,打造大赛新平台的一种有力尝试。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精神要求,“海辩赛”首次举办“云端”辩论,通过设置主控赛场、台北赛场、大陆高校赛场,两岸大学生相聚云端,以崭新的方式,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汇聚两岸青春力量。
海南大学代表队的选手李康慧在赛后表示,此次“云端”辩论的体验非常新鲜,能以这样一种崭新、便捷的方式与台湾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感觉十分荣幸。福建师范大学选手蒲婧媛表示,以网络为纽带的辩论赛是别开生面的,通过正方双方的交流,能够感受到两岸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的差异,也能在辩论中体会到双方思想上共同的一面。
福建师范大学选手蒲婧媛发表参赛感言
“以往辩论赛比较习惯是双方面对面地进行,此次通过网络视频连线的方式体验十分特别,感觉到与大陆同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台北科技大学代表队的选手陈哲扬对“云端”辩论这种创新的方式也给予认同。台湾辅仁大学林俪奇在赛后告诉记者,在云端与对手打辩论赛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体验,“第一次接触云端辩论的方式,能感受到辩论节奏的放缓,但其实对于我们内容、思想上的交锋只是产生了速度的变化,而收获却是一样的丰富。”
3、精准对焦时代热点启迪新思维碰撞新火花
本届“海辩赛”辩题紧扣时代主题、围绕时事热点、聚焦两岸青年热门话题,通过社会征集、专家出题等方式,从中精选出科技、经济社会和青年类辩题,涉及“人工智能、青年成才、信息碎片化”等方面。两岸辩手以论明理、以辩会友、以赛交心,不断碰撞思想火花,展示青春风采,携手成长成才。
清华大学李凯睿同学表示,在比赛中我觉得对方辩友对未来的设想非常有意思,因为人工智能我们不知道未来它到底会发展成怎么样,而我们大陆和台湾的年轻人能够坐在一起去畅想一个未来的样子,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交流机会。华侨大学选手潘劲涵在赛后也分享了对辩题的心得体会,“正如比赛所展示的样子,辩论赛是旁征博引,引用很多数据和实证来分析这场辩题的比赛,虽然我们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可能都是小孩,但是我们通过这个辩题当中也学到了很多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文化,这也是辩论赛的魅力。”
清华大学李凯睿发表参赛感言
作为本届“海辩赛”评委之一,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达夫在点评总结时表示,三个辩题的思辨性都非常强,也契合当下时代发展的特点,在正反双方的唇枪舌剑中,台湾选手与大陆选手平分秋色各有特点,台湾选手比较擅长“单打独斗”,在表达方面更有感染力,大陆选手则是在破题结构的合理、论证路径的严谨方面更为用心。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李达夫教授点评
中华辩论推广协进会前秘书长张哲耀点评
曾经参加过3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也担任过“海辩赛”领队,到成为本届评委的中华辩论推广协进会前秘书长张哲耀对于“海辩赛”搭台唱戏促进两岸青年互相学习融合的作用也深有体会,他在本届“海辩赛”总决赛的点评环节时表示,“我在台下当评委的时候也一直在观察两岸的选手辩论风格有什么差别,我感觉大陆同学在辩论时偏理性,台湾的同学偏感性,大家都可以通过交流来互相学习借鉴,大陆同学可以学得更柔软一些,有更多的关怀,台湾队也可以学习,变得更严谨、更踏实,通过交流融合,让理性和感性的力量变得情理兼备,那么我们的辩论也会变得更有张力和魅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