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遴选确定2022 年度全国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典型案例,福建共有4篇案例入选。“福建教育微言”推出“教育督导典型案例”专栏,对我省入选案例进行展示,积极推广责任督学在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提升挂牌督导工作水平,着力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
多方协同,抓实初小衔接“心育”工作
【案例背景】
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孩子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1.9%~3.3%,初中阶段的孩子当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上升到7.6%~8.6%。另外,有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报道也频见各媒体,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新冠疫情的发生,又使学生产生了诸多新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因此,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坚持育德和育心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作为责任督学,督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
【案例描述】
这学年,我成为厦门市思明区某优质小学的一名责任督学。在一次访谈中,我了解到学校去年毕业班有两位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一位是六年级时被老师同学发现有自残行为,但家长毫不知情;另一位是在小学毕业后的暑假,被家长要求参加多个学科培训班,结果出现了严重的焦虑状况。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两位学生最终转危为安。我为老师们的负责和专业点赞。同时也思考,学生在这一阶段频繁出现心理问题是偶然现象吗?
我查阅了刚收到的《2021年厦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校结果报告》。数据显示,学校这届毕业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市平均水平,压力状态的比例略高于市平均水平,焦虑状态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情况不容乐观啊!我向区心理健康教研员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校心理教师交流,访谈该年级师生;也向对口中学校长了解近年来接收的该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综合各种信息,我初步得出结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规范,但对初小衔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学生有问题求助并不多。因为是名校,学校、社会、家长的期望值高,面临毕业,家长普遍焦虑,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安排各种额外的课程已成常态。
学校认可我的建议,加强了初小衔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主动求助。学校优化了心理辅导中心,增加了心理书籍,成立了心理社团,还邀请中学生校友到校讲座、互动,通过家长会、公众号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少些成绩攀比、多些亲情关爱,共同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同时,我的关注也引起区心理健康教研员的注意,她在区级教研活动中进行工作提醒,引导老师们开展相关研究。
【案例分析】
为什么在初小衔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我觉得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
二是学校对初小衔接期的心理教育重视不足。
三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案例反思】
作为责任督学,我们要回应师生、家长关切,要坚持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挖掘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多方协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案。从这个“心育”案例中,我对工作有了进一步思考:
一是善于学习,方能与时俱进。
二是善借数据,方能科学精准。
三是善用慧眼,方能见微知著。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责任督学 谢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