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主会场
香港分会场
澳门分会场
福建分会场
发布会上,刘锦主任介绍了十年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合作交流的总体情况,一起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为促进港澳台青少年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年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效。
一、
稳步推进招生工作。
着力提升培养质量。
务实做好就业指导。
二、积极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机制
支持搭建青少年交流平台。
持续推动教师交流培训。
支持扩大校际合作。
三、不断推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持续推进合作办学。
共同搭建创新平台。
鼓励融入国家教育事业。
积极引导教育捐赠。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台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内地(大陆)与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助力港澳台青少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新篇章。
分会场发布
香港近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 蔡若莲
教育一直是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重点与开支最大的范畴之一。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展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合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青年人对国家认识与国民身份认同,培养他们成为有识见、负责任、德才兼备、爱国爱港的人才,能为香港与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过去十年,特区政府在教育工作上进行了多项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面,香港与内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与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推动下,香港的高校与多个省市的高校结盟,有效凝聚优质教研资源及完善合作机制。目前,香港有五所全球100强大学与高度国际化的优势,高校在大湾区开展合作办学,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角色。其中,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于珠海合办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大学合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大学也正积极推动合作办学项目。此外,自2012/13学年起,通过“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鼓励香港青年到内地升学,推动人才交流。
香港职业训练局(职训局)也积极与内地的职业学院及机构交流合作,提升两地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的水平。职训局于2008年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职院)首次合办高级文凭课程;于2021年与深职院签署新协议,按双证书合作课程模式,合办高级文凭课程,又为区内酒店、护老等行业提供人才培训。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大湾区建设的发展,国家教育部支持香港办学团体在大湾区开办香港课程学校,为港人子女提供一条龙中小学教育服务。同时,特区政府也大力支持内地办学团体在香港开办内地课程学校。
两地教育专业互动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2004年至今,已有约780所香港学校与内地学校缔结成超过2100对“姊妹学校”,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多个层面,进行互访及多元化的活动。“学生内地交流计划”亦每年提供十万个交流名额,让所有中小学生到内地不同省市交流,从多角度体验国家在文化、经济、教育、科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深化课堂所学;学生参加人次由2012/13学年的两万多人次逐步递增至2018/19学年的七万多。此外,我们每年都会举办“深港校长论坛”“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计划”等活动,持续推进两地互动。
国民教育是学校课程的重要部分,教育局以“多重进路、互相配合”的方式,落实国民教育;从2018/19学年起,把初中中国历史科列为独立必修科;又加强《宪法》《基本法》及国家安全教育;并以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取代通识科,加强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慎思明辨能力,正确理解国家发展、香港定位以及世界大势。
过去十年,香港教育虽然经历了重重挑战,但在推动国民教育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不断努力,无论在高等教育、职专教育以至基础教育的交流合作,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为未来飞跃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澳门近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 龚志明
澳门特区成立的第一个十年,已积极开展教育制度的构建,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2012年至今的十年,我们按照已订定的教育发展规划,重点开展了多项提升教育品质的工作。
在爱国爱澳教育工作上,澳门高校本学年有85%的学士学位课程,已设有《宪法》和《基本法》相关教学内容。基础教育方面,中国历史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更获内地专业出版机构的支持,出版中学《历史》教材,以及中小学的《品德与公民》《中国语文》等教材,其中全套《品德与公民》及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及参考使用率达100%,高中《历史》教材达95.7%,更推出葡文及英文版的《历史》教材供国际学校使用。并实现了全澳包括教会学校及国际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升挂国旗全覆盖,成立学界升旗队;以及新设立家国情怀馆、青少年爱国爱澳教育基地等场所,丰富学生对国家、澳门历史的多元学习体验。
我们亦积极与各地省市签订并落实各类教育合作协议,并在驻澳机构的协助下,开展与内地多元化的交流活动,促进学校、学生、教师、家长、青少年对国家历史、国情、国防、外交等方面的认识。
澳门与内地缔结的姐妹学校由2011年累计不足40对,增加至2021年累计超过370对。
在国家教育部的协调下,内地众多优质大学提供名额予澳门学生升读,赴内地升学的高三毕业生由2015/2016学年的16%上升至2020/2021学年的37%。
在促进学校发展方面,实施了《非高等教育私立学校通则》法律,完善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虽然澳门的土地资源有限,但通过批地建校、资助学校重建扩建等,着力优化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增加学额,更获得国家的支持,批准澳门大学在珠海市横琴岛建设新校区,并于2013年启用。澳门大学在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全球大学第201-250位,全球年轻大学排名第26位。
学校课程质量方面,在内地专家的支援下,我们成功推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方面,本澳高校的课程数目,由2011/2012学年的约260个增至本学年超过330个,并与内地高校合办学位课程,以及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支持下,设立联合实验室、产学研示范基地等,开展澳门与内地的产学研合作。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2012年首次以法律的形式,为非高等教育的教师订立了职业制度,提升和保障了教师的福利待遇。通过对教师资格及在职进修作出规范,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2011/2012学年至今,本澳教师具有师范学历的比率从约82%提升至97%,而取得学士学位或以上的比率,亦从约86%提升至97.5%,内地师范院校为澳门培养了大批师资人才,是澳门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助力。
在教师专业发展上,长期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支持,组织丰富多元化的活动,品牌项目有由教育部倡议下推行的“千名教师精英培训计划”“内地优秀教师来澳交流计划”等,对促进澳门教师的教研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澳门已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在新入职教师、中高层教师、学校领导等系统性教师培训中,都要求修读爱国爱澳课程。
在关顾教育品质和学生素养发展方面,澳门高等教育近十年间,构建了素质评鉴制度、学分制度等,以及加入多个国际高教素质保证组织,澳门高校在国际和区域间的认同有所提高,在葡语、旅游等特定学科领域上具有颇高的国际认受性和影响力。
澳门学生在“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2018)”中,在阅读、科学、数学三个素养都位列全球第三名,达到基准水平学生比例排行全球第二,更获OECD评为唯一一个教育质量持续兼快速进步的经济体,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获得肯定;2016年更首次参与“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 (PIRLS)”,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澳门特区政府将积极配合国家《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方针和战略任务,并按照已订定的“2021-2030年”的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澳门教育事业继续朝优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为澳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积极探索闽台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努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 林和平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同根同源、血脉相连,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历史悠久、硕果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写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积极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十年来,福建坚持以通促融,创新合作、共谋发展。不断拓宽对台招生渠道,持续扩大对台招生规模,目前全省具备招收台生资格高校27所,基本实现公办本科院校和优质高职院校全覆盖,累计有8000多名台生来闽就读。完善闽台高校合作办学机制,制定出台《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打造两岸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闽台高校由单一合作向多元合作发展,福建高校与118所台湾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现有本科“3+1”“4+0”、专科“校校企”等合作项目216个,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4万人。促进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推动福建高校与台湾高校开展务实合作。实施闽台师资联合培养计划,建设4个两岸教师发展中心、7个两岸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两岸教师3000多名。搭建闽台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聚集两岸优势学术资源开展合作研究。设立海峡联合基金,支持高校开展闽台科研合作项目10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明专利15项。
十年来,福建坚持以惠促融,优化机制、共享机遇。实施台湾教师入闽工程,高校累计引进台湾教师1187人次。支持来闽从教台湾教师申报国家人才计划项目,纳入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劳动模范等重要表彰的评选范围。坚持“一视同仁、适当照顾”,就近安排台胞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目前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在读台湾学生3500多人。
十年来,福建坚持以情促融,亲望亲好、共创未来。坚持亲情乡情延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邀请台湾师生来闽交流访学,300多所两岸大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打造全学段两岸青年交流平台,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中小学校长论坛、学前教育论坛等品牌效应不断彰显。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设立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实习实训基地50多个,吸引3.6万名台湾青年留闽就业创业。支持台湾毕业生融入福建乡村振兴,30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参与117个村庄项目建设。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新路,打造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福建样板”,不断谱写“两岸一家亲”的新时代篇章。
专家点评
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 教育交流合作的特点与成效
齐鹏飞
十年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的看来,可以用“站位高”“方向准”“措施全”“影响深”这四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站位高,从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夯实人才培养。
二是方向准,实现了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紧密对接。
三是措施全,展现支持港澳台青年成长成才的满满诚意。
四是影响深,为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更广泛的交流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下一步,相信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更多积极举措,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创造更多机会,不断拓宽交流合作领域,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为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新贡献。
现场问答
中山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指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守护人民健康为己任,在对港澳台交流合作及招生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一是校际合作促发展,深入交流共提升。与16所港澳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十年近2万人次港澳师生到校交流,联合培养逾700名学生毕业。与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澳门大学在近30个学科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葡海洋研究联盟等,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强建设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以及历史人类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等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国家超算中心、“天琴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港澳开放共享;共建光电材料与技术、华南肿瘤学、转化医学、粤港澳应用数学等国家级科研平台。
二是联盟开启新引领,齐创湾区大未来。2016年,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牵头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2019年,联盟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汇聚粤港澳三地41所高校,每年召开理事会和校长论坛,组织上千场粤港澳高端学术论坛,在海洋科技、超算、研究生教育等领域组建37个专业联盟,合力打造青年学者论坛,共建联合实验室,积极探索开放共享线上课程,建设智慧校园,打造“夏日学院”暑期交流品牌项目,培养新时代引领未来发展的人。
三是招生培养多元化,为国育才践初心。近十年共录取港澳籍本科生4136名,研究生643名。设置多形式奖学金,坚持以赛促学,发挥珠三角改革开放实践丰富的“第二课堂”作用等,培养了一大批港澳籍学生优秀典型,如入选研究生支教团赴西藏支教,赴清远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社区服务,多名学生踊跃参与抗疫志愿者服务。港澳籍校友在当地政商界均有杰出代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四是“医”护健康大作为,齐心抗疫情谊深。坚持打造一流学科、建设“名医摇篮”,基础医学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2.0,医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今年初在校港澳籍医科专业本科生434名,研究生83名,占全校港澳籍学生总数的37%。在澳门设有护理学研究生教学点,为澳门医科毕业生提供住院医师培训,派出179名精英医护人才赴港澳支援抗疫,以实际行动守护港澳同胞生命健康。
下一步,中山大学将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地区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内涵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
厦门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着力突出“海峡、海丝、海洋”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缘相近、文缘相同、血缘相亲的独特优势,深化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积极促进两岸教育融合发展。
厦门大学致力于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十年来,厦大赴台交流师生近7500人次,接待来校台湾学者及各界人士5000多人次。在密切师生交流的基础上,依托地缘文化和学科特色,打造了“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海峡两岸大学生口译大赛”“海峡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两岸学子论坛”等品牌项目,为两岸青年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加深了台湾青年对祖国的认识,增进了两岸青年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促进了心灵契合。
厦门大学致力于打造学术交流高端平台,面向科学前沿和产业需求促进联合研究。大力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与台湾地区合作院校、研究机构等专家学者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合作。十年来,我校共举办两岸学术会议150多场次。
在招生培养方面,作为最早招收台湾学生的重点高校之一,厦门大学已经成为台湾学生报读的热门学校。十年来,厦大共录取台湾学生1394人。目前,在校台湾学历生430人。厦大积极招收培养符合两岸融合发展需求的学科人才,探索研究生层次人才规模化专班培养模式,开设博士生专班,招收培养海峡两岸经济金融、法律和电子产业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取得积极成效。
未来,厦门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融入国家“四点一线一面”教育现代化战略布局,推动建设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两岸一家亲”的新篇章,为福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作出更大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于2014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建校八年多来,在教育部和广东省、深圳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的办学质量得到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有关进展。
港中大(深圳)目标是创建一所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目前,大学已建立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和音乐学院等六个学院及一个研究生院,设立本科专业25个,研究生专业32个。同时,大学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不同学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全人教育,现有5所书院,在校生10000名(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目前,港中大(深圳)在全国的录取生源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本科毕业生就业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全球聘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建设这所国际化大学的关键。目前学校已引进500名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和各国院士近30名,100%具有在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大学旨在培养学生兼具中国文化传统知识与国际视野,拥有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学实行书院制培养,打造集生活、学习、社交为一体的书院社群空间,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增强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和认可度。
另一方面,大学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前已与127所境外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20个。合作院校包括牛津、剑桥、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等。
大学的学科建设注重交叉新型学科和前沿基础学科的发展,在经济与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未来智能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和能源科学等领域已组建世界级专家队伍,正在面向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
接下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立定脚跟,砥砺前行,继续追求卓越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