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厅部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来源:厅思政处 时间:2023-01-14 10:1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教育厅结合我省实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意见》要求各地各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文明素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意见》明确,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德育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更加突出。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日益完善,主题教育活动更加有效,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思政和德育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家校企社协同育人的氛围更加浓厚,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构建形成。

  我省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突出时代主题 

  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任务上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育人作用,用好高中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挖掘《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习近平在福建》等系列采访实录的丰厚育人价值,积极开展“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福建足迹”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和“少年工匠心向党 青春奋进新时代”主题宣传展示。

  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道德素养。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培育。加强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用好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等宝贵思想财富和地方党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培养大国工匠、打造职业教育高地,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勤俭节约精神,培养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等精神品格。

  拓展有效途径 课程育人重融入 

  加强课程教学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德育课程,上好思想政治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发挥其他课程德育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福建独特优势,用好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木兰溪治理”“万寿岩遗址保护”等区域特色课程资源,推出一系列故事宣讲思政课、音乐思政课、美术思政课、影视思政课、研学思政课,打造本地化思政课程体系。评选一批中职“课程思政”示范课,定期举办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征集典型经验做法与优秀案例,形成“一校一特色、一课一精品”的德育名片和品牌。支持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法治教育、行为养成等精品专题教育资源,发挥好这些课程资源的育人作用。

  文化育人重熏陶 

  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凝炼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开展“一校一品”校园文化专项提升活动,构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专业办学特点以及学校优良传统的精神文化体系,开展“文明校园”争创活动,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提升网络素养,避免沉溺网络,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发挥好文化的浸润作用,培养师生认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活动育人重导向 

  紧扣新时代主旋律,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仪式感强的教育活动。举办入学仪式、入团入党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依托“文明风采”活动、技能文化节、职业教育活动周等载体,广泛开展社团文化活动、技能竞赛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职业体验活动,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主题日等集中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充分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开展生动性、趣味性强的节日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管理育人重规范 

  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健全制度体系,大力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制定防止学生霸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建立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深入开展学习、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活动,科学合理管理学生手机使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规范实施惩戒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健全校内学生奖助工作体系,完善“贫困生”“学困生”“特殊生”关爱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危机排查,针对重点学生人群建立“一生一档”预警制度和“一生一策”分类干预制度。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发挥好德育工作骨干作用,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实践育人重体验 

  制定社会实践大课堂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每年安排一定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直接体验和切身感悟。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校企实践基地以及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增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协同育人重联动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作用,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引导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健委等部门和组织,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在职业规划设计、行业技能竞赛、企业实习实践等环节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素养、创新创业精神等德育元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始终将德育工作摆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首要位置,主动谋划、大力推进,把好政治方向,及时解决问题,优先保障工作经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场所设备等条件建设,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纳入对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巡察的规定要求。深入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1次学校德育或思想政治课建设专题研究会议;学校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每学期都要走进课堂听课讲课;优先发展德育思政课骨干教师入党,不断提升德育思政课教师党员比例;完善党建带工建、团建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的优势及独特作用,推动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统筹使用学校教职工编制,选优配齐配强德育课、思政课教师和德育工作队伍。完善以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业绩为主要依据的教师职务(职称)评价标准,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成长,维护教师权益。广泛开展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定期举办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做好典型经验宣传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增强班主任职业认同感、光荣感、责任感。鼓励支持地方优秀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英雄人物、法治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定期到校讲课或作专题报告。

  加强工作保障力度 

  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确保安排合理比例的经费用于开展德育活动、德育科研和德育教学管理等。不断改善德育工作条件,配备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配齐相应教育教学仪器设备,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强化德育研究,充分发挥省中职德育研究中心作用,强化专业指导与引领。把德育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召开福建省中职学校德育年度论坛,搭建德育工作研究与交流平台,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鼓励中职学校与各级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培训学院建立思政课教研共同体。

  加强督导考核评价 

  健全学校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落实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督导结果作为对教育部门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加大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德育工作管理人员的宣传力度,搭建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的平台,营造人人重视和关心支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