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七批落实 “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公布(二)
来源:厅基教处 时间:2024-01-10 10:25

  日前,省教育厅组织遴选了第七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共有20个案例上榜。“福建教育微言”进行系列宣传,供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明溪县打通课后服务科技教育“最后一公里”

  明溪县聚焦课后服务课程单一、乡镇学校服务质效不高等问题,积极挖掘培育课后服务科技课程,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科技教育全覆盖。

  一是寻找特色点。坚持试点先行,以县域内“全国科技传统校”“福建省第一批航天特色校”作为首期试点学校,对学生进行阶梯式培养。通过整合校外科技资源、加强科技研讨、强化队伍建设、丰富科技活动等举措持续深化学校“3456科学教育机制”,升级科技课程版本。

  二是建立联盟线。坚持示范引领,以试点校为圆心,通过定期搭建共同教研、互通交流平台,以县科技辅导员培训、县科技大赛为契机,逐步扩大推广“半径”,建立以二实小“海陆空”全域一体、实验小学“科技+”人工智能、城关小学“滴水科技”的课后服务科技教育品牌,实现“一校一特色”,形成城区科技教育“强校联盟”。

  三是扩大覆盖面。坚持拓面延伸,依托总校制平台开展总分校结对帮扶服务,采用“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推动城区科技教育资源有效下沉,不断增强乡镇科技教师“自我造血功能”,在课后服务“科技田”中持续深耕,打通课后服务“神经末梢”。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借力“大中学衔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学校依托厦门大学资源,创新科学教育方式,实施大学与中学“联姻”行动。

  一是资源共享,深耕“科创”平台。学校建立“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开展智能机器人、航天科技、生命科学等项目学习;定期组织学生到厦门大学生物、航空航天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进入院士实验室参与项目实验过程;每年组织海洋科技夏令营,走进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实验,登上“嘉庚号”科考船,开展底栖生物采样与分类实验。

  二是课程共建,培育“科创”素养。组织厦门大学教师进校开设《生物科学知识探索与发现》等23门科普课程,实现中学到大学的贯通培养;依托厦门大学研发“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开设38个“海洋研究大学班”,建成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气候、海洋战略等系列海洋教育的多样态校本课程资源包。

  三是人才共育,放飞“科创”梦想。成立由厦门大学教师、研究生和本校教师组成的20个“科创指导部落”,开展学科创新竞赛,共同辅导具有专长的学生,近三年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等科创类国家、省、市级以上奖项38个。  

  南平市实验小学推进科学教育,赋能课后服务优化升级

  学校积极引进多方优质资源,结合本土文化元素精研科学教育课程,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教研机制,科创成果丰硕。学校建立教研共同体,以提高科技教育工作者能力为抓手,采用“互通有无、协同发展”的教研机制,开创了“童趣AI”科技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分三阶段分层开设科学探究类、科学科普类9个大项目(“科创少儿编程”“科创机器人”“科艺制作”“创意拼搭”“无人机”“体育科技创新”“航模”“电子百拼”“光影科学”)的课程内容。

  二是非遗活态传承,打造特色品牌。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零距离”感受闽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和“建本”,让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演示相关工艺,揭示科学奥秘。同时注重与朱子文化相融合,将前贤遗训融入非遗作品,让学生在了解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对先哲教诲耳濡目染,在继承与发展中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交相辉映。

  三是三位一体联动,注重协同育人。抽调信息科技、科学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集中研训,组成专属课程指导团队作为专业支撑,并精选具备资质的志愿教师、社会专业人员、家长志愿者作为资源补充,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同时开辟公众号专栏,定期展示推广课程成果。

  厦门市深田小学挖掘学校近邻资源,探索“近邻•科技+”科学教育模式

  一是建立“近邻·科技+基地”。依托近邻共建单位厦门市科技馆和厦门市深田社区科技小站的课程、展品、实验室和教师资源,开设系列化、沉浸式科技项目体验活动,每学期安排学生进馆学习两次。

  二是建构“近邻·科技+课程”。引入社区科技服务工作者,开发无人机编程竞赛班、机甲大师人工智能、动力机械班等18个课后服务科技类特色课程,满足每个学生每周参加一节(次)科技类特色课程学习。实行无纸化测评,全方面开发科学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融合测评场域,建构测评体系,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三是举办“近邻·科技+竞赛”。承办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巧妙将科技竞赛与校园科技节交融,提供碳达峰碳中和、天文科学、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菜单式科技节活动内容,学生100%参与学校科技节活动,满意率100%。

  四是推进“近邻·科技+英才计划”。实施“小小科学家成长计划”“中小衔接英才培养计划”,分级选拔培养科学创优生,助力“双减”落地。

  三明市三元区陈景润实验小学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双减”

  一是以科学家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学校以校园文化为主阵地,充分挖掘陈景润在三元学习生活史料及其勇攀科技高峰的先进事迹、记载其杰出成就的书籍、影像资料等,建成“陈景润纪念馆”,让科学家精神涵养校园文化、滋养全校师生。

  二是构建科学课程提升核心素养。积极开发科学课程,重视课程融合,依托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运用益智游戏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形成鲜明的数学特色课程。开发了数学益智游戏、科技制作、创客课程等十几门科学校本课程融入课后服务。

  三是聚焦科学活动培养探究精神。不断拓展科学活动阵地,在“景润思想教育月”,邀请陈景润之子陈由伟、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等专家学者到学校指导,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设立数学节、科技节等,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感悟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的高尚情操。

  四是以科学评价促进持续发展。创新建立“五星景润少年”成长评价体系,编制《五星景润少年“六礼七行”成长手册》,包括科技设计、科幻写作、科学实验等内容。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中开展“科学章”争章活动,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家精神生根萌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