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三维发力”推进新农科建设
来源:厅高教处 时间:2022-05-11 16:20

  福建农林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嘱托和把学校建成“四个基地”的殷切期盼,从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与实践,诞生了造福全人类的“幸福草”“科特派”等新农科建设响亮名片,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国内一流新农科建设“福建模式”。

  聚焦交叉融合,重塑新农科学科专业体系 

  构建新型学科体系。突出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赋能新农科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在一级学科下分别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农业人工智能,设置生物育种、生物安全等交叉学科方向,布局发展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作物表型组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构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学科体系。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主动对接福建“四大经济”及“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发展需求,新增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一批新农科专业,谋划申报生物育种科学、智慧林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等新农科专业,获批18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涉农专业占62%。

  探索建设新形态学院。面向未来农业科技基因化、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等新趋势,成立未来技术学院,依托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合成生物学、根系生物学、植物免疫、农林大数据、遗传改良、农业人工智能9个研究中心,设立5个创新研究群体和教学系,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生物安全、生物制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5个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的新农科教学和科研模式。

未来技术学院和海峡种业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聚焦立德树人,改革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厚植学生知农爱农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设《大国“三农”》农林通识教育课程,建设10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在30个农科和涉农专业全覆盖,全面培养学生知农为农情怀,提升学生学农兴农素养。

  打造“数字+”培养方案。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融入人才培养,设置2学分数字素养类公选课课程模块,增设数字类课程和智慧农业导论、大数据导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导论课程。

  优化课程资源建设。将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融入课程建设,获批“生物大数据”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6门,数量位居全国地方高校首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手段,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新农科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

  抓实抓好耕读教育。制定《耕读教育实施方案》,建设用好辐射闽北、闽中、闽南的3个校级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创意花园”“时花园”等劳动教育(耕读教育)品牌项目,提高实践教学和劳动育人质量。

  聚焦服务贡献,锻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 

  树立产教融合育人品牌。成立海洋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菌草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海峡种业创新研究院,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等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同创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福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输送大批人才。

  打造乡村振兴福建样板。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每年遴选10支团队并给予每支团队30万元经费支持,与古田、尤溪等地共建18个技术研发平台,成立“教授专家+企业技术员+学生”生产技术攻关小组,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服务经验和模式。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