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数字赋能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
来源:莆田市教育局 时间:2024-06-26 11:09

2024年以来,莆田市聚焦解决社会事务进校园“名目杂”“频次繁”“留痕多”“关联低”等突出问题,从学校主体感受出发,依托“全市一张图”数字赋能,建立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协同机制,达到减量、提质、增效目标,切实为学校真减负、减真负。

项目管理,控源“减量”

——晒清单,主动接受监督。莆田市从2019年开始探索,将征集到各部门进校事项114项,精简为45项,2020年再次合并精简为17项。2024年3月征集社会事务进校园清单,共收集到75个事项,经过精简合并、审核确认保留3项(即文明校园创建、中小学配餐及食堂食品安全、学校卫生健康管理),清单内容、举报方式向社会主动公开,畅通监督反馈渠道。

——控计划,规范事务进校。在公布年度进校园清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进校时间和频次,原则上,集中每月第一周统一开展,每年3-6月不安排到普通高中,党委、政府统一部署的专项工作每学年到同一所学校不超过2次、城市创优评先活动每学年到同一所学校不超过1次。对有进校需求的主办部门进校园计划(含项目名称、开展时间、进校对象、人员及场地需求、依据等)认真把关,学校也通过平台可以收到预通知并提前参与协同中心调度,杜绝随意进校。

平台协同,服务“提质”

——搭平台,实现三方互动。开发“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服务平台,依托“全市一张图”数字赋能,从学校主体感受出发,实行“一个中心连两端”协同工作模式,即由县区(管委会)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区级协同中心统筹“部门端”进校园计划和“学校端”意见建议,根据进校清单和进校要求,整合优化进校园事项。

——优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根据部门端进校方式,分为进校非检查类、进校检查类、报表填写类和“四不两直”类,由主办部门在平台上发布下一周的进校园计划。计划发布后将同步预通知到学校,学校可以第一时间参与调度,协同中心会商后,提出合并、变更、取消等建议,主办部门予以回应,协同中心经过调度正式通知学校。学校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事项结束后,主办部门上传活动实施、整改情况,学校可以作出评价、建议,与主办部门、协同中心形成闭环互动。需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校园的,应在进校实施后当天内补登记。学校自主参与整个过程,避免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

靶向发力,赋能“增效”

——强集成,赋能基层治理。2024年3月19日在荔城区开展试点,相关数据已经全部汇集到全市“一张图”。可以查看各县区学校办学类型、年度清单和学校实时需求;动态掌握进校园事项调度过程、进展情况,如,截至6月24日,荔城区共收到208次社会事务进校园计划(含34次“四不两直”类),经调度统筹为191次;汇总研判进校频次、重点区域,为下一步纠偏提供数据分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调度,真正实现数字赋能学校减负。

——提需求,突出精准助学。为更好推进家校社协同一体育人,在学校端开发了学校发布需求功能,学校可以结合教学课程发布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多样化成长需求,协同中心和部门端将同步看到。所有进校园事项(含学校需求)都要通过协同中心流转,防止堵“前门”、开“后门”情况。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