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区)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省属中小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我厅征集了各地各校近期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暑期托管等学校层面落实“双减”工作的经验做法,遴选形成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现予以印发推广。请各地各校认真学习借鉴,积极总结提升,推进“双减”工作更高水平落地落实。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
2022年10月17日
福建省第四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1.龙岩市松涛小学优化作业设计促思、赋能、启智。学校聚焦高阶思维,关注进阶过程,努力设计“少而精、精而趣、趣而活、活而优”的“优作业”,让学生学得灵动、有效、全面,从而实现“优发展”。一是“质疑式”作业,开启思维之门。设计“问题”作业,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针对课文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等多个角度,布置提问的作业。在“自主阅读—质疑提问—讨论释疑—评价反馈”中,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逐步养成勤思考、善质疑、会交流的良好习惯,提升高阶思维的能力。二是“合作式”作业,激活思维之源。设计“合作”作业,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让合作伙伴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共同完成一项作业任务。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观察日记、手抄报等作业,达到“人尽其才,双辅双成”的效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促进思维发展、智慧增长及能力提升。三是“体验式”作业,触发思维之光。设计“体验”作业,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主动和个性化学习的路径,改变以往单纯做题的现状,变为富有乐趣和深刻本质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竹节人》后,让学生按照课文提示制作传统玩具“竹节人”,通过制作、玩赏、交流,让学生对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制作工艺中进行对比、甄别、优化、改进。
2.龙岩市松涛第二小学打造“作业共同体”。学校重视作业设计及实施,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作用,合力打造“作业共同体”,形成了“优化设计”与“有效实施”双轨并进的作业管理模式。一是优化“师”的设计,提高作业品质。鼓励教师以备课组研讨为平台,充分结合学生情况,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规划,以“设计—使用—优化—再使用—再优化……”的模式致力于开发“优质+特色”的校本作业。二是强化“生”的动机,提高完成质量。建立多元评价方式,对评价主体、评价时间、评价用语、评价反馈提出要求,在“主体多元、批改及时、用语贴切、反馈及时”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积极的作业动机,激发学生良好的作业情感体验,以提高作业完成效果。三是发挥“家”的助力,提高实施效果。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平台提高家长的认识,培养家长正确的作业观。引导家庭实现作业“一无二定”,即作业时无干扰、有固定的作业地点和作业开始时间。给孩子创建良好的作业环境,助力孩子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3.福州市台江区借力信息化手段优化作业管理。台江区将精准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探索出一套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业“布置—收集—诊断—自主—评价”的作业管理模式。一是作业布置智能化。如课中教师依据班情、学情,利用多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时布置随堂练习、小测题等,实现随堂作业布置的快速便捷化以及学情反馈的及时化,教师依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二是学情收集精细化。如课后教师借助高速扫描仪采集学生纸质作业,并借助信息化平台诊断学情,对学生作业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平台自动生成作业数据分析,帮助教师迅速、准确把握学生作业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并采用“共性问题,集体辅导;个性问题,及时介入”的多元策略辅导跟进。三是靶向分析精准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准分析学生在作业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效避免重复性、机械性作业的布置,教师通过大数据平台设计针对性练习以及个性化作业,并跟踪学生全过程学习情况,使学生能更好地查缺补漏,确保从实质上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4.三明市沙县区金沙第二小学为留守儿童设计关爱作业。学校针对留守儿童人数多、占比高的校情,结合“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设计专门的实践性关爱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融入集体,缓解孤独情绪,以创新的作业形式赋予作业温度,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学习生活环境。一是一日一聊天。每位留守儿童每天主动与老师或同学聊一聊生活、学习中的开心或烦恼的事情,让喜悦翻倍,忧愁减半。二是一周一问候。每周与父母打一个亲情电话,问候父母工作的辛劳,向他们汇报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引导他们将通话内容或感想写入周记本,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弥补心灵缺失。三是一月一记录。每月完成一次《留守儿童成长手册》,手册作业或图或文,形式内容丰富,有记录自己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有记录最想和家长说的话,有记录学做一件家务或参与活动的收获等,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学会生活自理、学习自觉、调节情绪,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5.漳州市教科院多层次开展作业设计活动实现减量提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漳州市教科院在改进作业设计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一是开展作业设计研讨和培训,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开展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系列培训20多场,着力引导教师实施以知识过关、思维能力发展、实践能力训练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的综合性作业创新研究;开展分层次、多形式的作业设计改革实践,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升作业设计能力。二是开展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推动交流与研究。组织3轮全学科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从政治性、适标性、科学性、校本性、原创性、规范性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评价,从中遴选出2000多份高质量的优秀作业设计案例,供全市教师交流学习。三是开展教学常规视导活动,督促作业减量提质。常态化开展视察、监督、辅导(视导)工作,有计划的安排教研人员深入基层学校,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指导,对存在的“重复性、机械性的劣质作业”等问题,及时督促学校进行整改,整体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和质量。四是组织教学资源包(校本作业)编写,服务教学资源选用。每年均组织初中学科优秀教师进行教学资源包(校本作业)编写,对传统作业进行创新,“调结构、提质量”,汇集整理成教学资源包供全市初中校使用,更好服务一线教师。
6.南平市强化教研引领,助力校内减负提质。南平市紧扣“双减”政策要求,围绕“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有力推动学校减负提质增效。一是开展作业设计研究。由南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全市各学科骨干教师系统设计基础性作业,分学科研究编写中小学语数英等12个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从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设计原则与实施建议、主要类型与功能、批改与评价、分类案例及解析”等五大方面提出详实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学习借鉴样板。二是组织“双减”课题立项。根据“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组织申报南平市2022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双减”专项研究课题。经遴选,共确定南平市2022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双减”专项研究课题立项课题51项,涵盖课后服务提档升级、“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改进和作业质量提升等方面,有效引导各地各校紧扣“双减”要求,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三是加强日常教研指导。结合“双减”政策和《福建省普通中小学日常教学基本规范(试行)》精神,扎实开展教研视导、教学开放、挂点帮扶、送培送教等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作业设计主题研讨交流、作业设计专题培训指导、全市命题设计比赛、“新课程”培训等,督促指导学校加强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7.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课后服务“2+N”促学生多元成长。学校通过问卷星、家委会座谈等方式收集家长对课后服务工作的需求及建议,借助大数据分析,明确家长之所需所求,减负提质,优化内容,开出课后服务“2+N”营养菜单,以提升素养为导向,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删繁就简的“2”。学校以扎实的体育运动+作业辅导两项基本服务保障学生知识学习充分吸收内化、身体机能得到充分发展。提倡“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学习有效率”,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又有趣味的集体锻炼活动,有整齐的广播体操、自编的特色竹简操、现场口令版灵动的放松操等,定期灵活切换各类花样运动,师生共享运动健身之趣。酣畅淋漓的运动之余又有课后作业辅导,通过师生间有效互动答疑,有效率地完成当日“上墙公示”的书面作业,争取做到书面作业校内清。领异标新的“N”。学校外聘“匠师”,发展校内“能师”,开展了颇具校本特色的“社团超市”活动。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莆仙曲艺社团,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领会家乡文化美丽;有民乐、陶艺、纸艺、二胡、竹笛、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类社团,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经典诵读趣”和“整书阅读乐”的阅读类社团,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有创意画、儿童画、鼓号、双排键、水彩、舞蹈等文艺类的社团,让学生充分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示自身特长;有实践园里的水稻种植、饲养小动物、菊花茶制作、菜园四季青,“每日长厨艺”、“日常自理”等劳动社团,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收获,锻炼实践能力;还有3D打印、C++编程、动漫、无人机、科技小制作、趣味实验、人工智能等社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多元的活动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8.厦门市人民小学鼓浪屿校区赋能课后服务行研合一。学校地处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不断挖掘所在社区丰富的文旅资源,拓展课后服务实践场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社区无边界实践中拓宽学生课后学习成长的渠道和视野,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一是依托地域文化,创设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鼓浪屿优越的地域文化,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坚持兴趣为先,能力为重,于每周五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一二年级“生命之光—植物探索”、三年级“遇见鼓浪屿”、四年级“我与诗歌有个约会”等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了解鼓浪屿文化的学习实践中体验历史的沧桑、景色的秀美和文化的厚实。二是引进专家学者,提升教育内涵。聘请鼓浪屿口述历史学会专家、菽庄吟社学者、非遗珠绣技艺传承人、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等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才到校参与课后服务指导工作,从鼓浪屿历史、建筑、诗歌、艺术及闽南传统文化等领域开展专题讲座、授课指导及实地讲解,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社区历史、感知近邻文化,有效提升教育内涵。三是深挖馆院资源,助力学思行合一。借力国际历史社区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不断拓展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域。结合课后服务项目式学习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文化陈列馆、华侨文化展馆、红色教育主题馆等参观学习,深入了解鼓浪屿的历史文化;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到鼓浪屿珠绣传承工作室开展珠绣技艺实操课程;与故宫外国文物馆、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合作开展“博物馆的力量、从旧物到艺术”等艺术实践活动。每学期400多人次参与实践体验,覆盖校区学生总数95%及以上。
9.厦门市湖里区推行“躺睡工程”开启幸福午休。湖里区立足全面,着眼细节,按照“政府主导、学校组织、学生自愿”的总体要求推进课后服务。为保障孩子们享有充足午间睡眠时间,湖里区大力推进的学生午休“躺睡工程”,受到家长的普遍“点赞”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一是制定“一校一案”,开展舒适“躺睡”新工程。开展全区调研,深入学校了解“躺睡”工程具体实施环境:教室大小、桌椅数量、学生人数、师资配备,针对各校不同情况,开展座谈会,“一校一案”研究解决方法,让“躺睡”工程真正进入学校,为学生中午能够从“趴着睡”到“躺着睡”提供良好条件。二是扩大覆盖面积,建设湖里“躺睡”新局面。以先行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契机,针对新规划设计的学校,按照教室面积不小于67㎡/间,学生人数不多于45人/班的标准进行建设,增加教室面积,合理配比学生数,为午休“躺睡”工程开展保障条件。针对开办多年的老旧学校,召开家委会议,听取家长意见,通过桌椅改造、减少班生数,积极协调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为午休“躺睡”工程开展创造空间。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开启幸福“躺睡”新模式。启动“校园清凉”工程,为辖区公办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减少夏季高温酷暑对学校午托开展的影响,让学校教室“降温”,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特点,引入自主收拉式折叠床,配备滚轮,方便操作,节省空间,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各校安排行政带班教师定时定点对班级午休“躺睡”进行巡查、记录,及时处理突发情况。为孩子们提供安静舒适午休睡眠环境,提高孩子睡眠质量。
10.石狮市第四实验小学党建引领赋能“双减”。学校党支部不断增强学校党组织服务效能,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育人先锋”的模范作用,通过党建引领,赋能“双减”。一是“党员公约”明责任。党支部先后6次召开“双减”工作分析会,为学校“双减”工作出谋划策;召开党员大会,组织党员教师学懂弄通悟透“双减”政策;举行落实“双减”专题研讨,全校24名党员教师作表态发言;全员签订“双减”公约,承诺将创新思路,减负创优当先锋,无私奉献作表率。二是“托管服务”献爱心。党员教师不仅全员参与“基本+拓展”的课后服务,还主动承担学校推出“后托管服务”,即针对课后服务后仍有学生不能及时接走现象,党员教师站好爱心托管服务岗,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轮流挑起“超延时照看”的担子,累计看护已达200多次,有效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三是“多彩课堂”育新人。发挥党员教师特长,成立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开设“红润童心课堂”“绿色实践课堂”“花式体艺课堂”,承担篮球、舞蹈、声乐等16个特色课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开展进部队、进社区、进自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播下爱国爱党、志愿服务和绿色家园的种子。四是“三位一体”促成长。发挥党组织作用,构建家校社会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做好“双减”政策解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达成“减负”共识,先后召开10次专题讲座,累计1.5万人次参加。组织党员志愿者每周末定期参与“党建+”邻里中心托幼托教服务,搭建课业辅导、免费托管、兴趣培养等服务平台,打造一支有温度、甘于奉献的“育人先锋队”,让党旗飘扬在“双减”工作的最前沿。
11.福鼎市积极推进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作为教育部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首批试点,福鼎市依托“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中的“课后服务”模块,积极推动市域内“全覆盖、广参与”,注重“上水平、强保障”,切实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智能化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一是先行先试,以会代培。被确定为第一批课后服务信息化试点后,福鼎市高度重视,召开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推进会,邀请课后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保障团队就学校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项目开展流程、平台介绍、具体操作、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及案例等内容,对全市各中小学课后服务负责人、经办人进行详细培训,为解决区域课后服务难题提供了科学指导。二是优化课程,在线选课。全市把准试点工作时机,参与学校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了包括心理团体辅导课程、阳光运动课程、艺术素养类课程、趣味科技课程、劳动实践课程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制定个性化课后服务课程菜单。实现教师可在平台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家长可通过APP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线进行选课,让课程“看得见、选得到”。三是突破壁垒,做优线上服务。统筹多方资源,与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吸纳更多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依托信息化平台作为学校活动、成果展示、师生互动等网络交流场所,通过线上作业、空中课堂、微课分享、线上释疑、匹配知识点讲解、过程跟进、精准识别、即时推送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延伸服务,促进课后服务智能化、个性化与长效化,以信息化赋能提质增效。
12.南平市建立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激励机制。南平市聚焦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目标,制定出台了《南平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激励方案》,明确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结果运用等,引导各地各校在实施课后服务工作中,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一是明确质量评价指标。对县级教育部门重点围绕推进课后服务“2+N”模式、经费保障、教师减负、典型案例创建、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共设置15条具体指标,并明确负面扣分情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重点围绕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创设、课后服务过程管理和课后服务效果等方面共设置20条评价指标,并明确负面扣分情形;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职工由所在学校具体制定评价内容和方案。“评价指标”采取百分制量化评分,得分在85分以上(乡村学校在75分以上)的可具备认定优秀等次资格。二是建立分级评价机制。市级教育部门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日常掌握和集中评估相结合方式,于每年年底前对县(市、区)教育部门组织实施课后服务质量情况进行集中评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于“对县评价”结束后,分别对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属教职工进行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其中教职工评价结果需经校内公示5个工作日后报送教育主管部门备案。三是突出评价结果运用。市、县、校三级结合分级评估机制,分别对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单位和教职工进行通报表扬。其中,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可结合工作实际,适时通报表扬一批在课后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成效明显、评价结果优秀的教职工。在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中发现存在工作不规范或服务质量较差的,责令限期整改,对存在弄虚作假或课后服务出现明显违规行为的,作为线索转送政府教育督导室进行相应处理。
13.闽侯县实验小学“765模式”开展暑期托管服务。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和“教育难”的问题,闽侯县实验小学以“765”模式开展暑期课后服务工作,拓展学生兴趣爱好,积极为家长排忧解难,至今已有1000多名学生和近100名教师参与到暑期托辅活动中,惠及城关近千户家庭。一是七大服务理念供其需。“长、广、活、智、多、小、强”7大服务理念调动学校各个部门协同育人:服务时间长,每天服务六小时;覆盖面广,面向全校有需求的学生;学生灵活选择学校开展的“智”享服务体系,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每个班级30人的小班化服务,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让学生在炎炎夏日中体验暑期生活的丰富多彩。二是六个单位服务时间解其忧。“6”是指从周一到周六,每周有6天服务时间,每天服务6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接学生时间无缝对接,贴心解决家长看护和接送孩子的难题。6小时服务时间课程安排合理,内容丰富,并充分考虑户外锻炼与室内课程的时段优化,如避开酷暑时间,利用清晨与傍晚安排体育锻炼,中间时段安排基础课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三是五育活动模式展其能。“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融的活动模式是学校开展暑期课后服务课程的指导思想。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我能行”雏鹰队,如儿童画、硬笔书法、写作、跳绳、阅读、劳作等基础性课程,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开展面向有特长学生的“我能行”才艺队,如器乐、合唱、人工智能、思维训练、足球等提升性课程,鼓励学生各展其趣,各显其能,在活动中提升自我、增强自信、涵养美德、全面发展。
14.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探寻地域文化丰富暑期生活。学校立足本土地域文化“茶畲古红廉”,以五育并举、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以项目化主题式学习为载体,通过收集资料,采访调查,实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的暑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年级探寻“茶文化”。了解茶起源,收集茶的俗语、谚语,认识茶的种类、功效,走进茶乡了解制作工艺,感受采摘艰辛。二年级探寻“畲文化”。参观“畲族文化纪念馆”“畲族主题馆”,学畲武、唱畲歌、研畲药等,小组合作探究“畲族服饰”“畲族节日”“畲族音乐”“畲医畲药”“畲族美食”“畲族武术”。三年级探寻“古文化”。搜集古建筑历史故事,了解古建筑结构;走进古村落,参观古建筑、了解古文化,寻找数学元素;废物利用仿造古建筑,画古建筑。四年级探寻“红文化”。看红色电影,诵红色经典,学唱红歌,写书法作品,制作“红文化”电子报;走进革命圣地,参观遗址;寻访知情人,听革命历史故事,发现独特的数学元素。五年级探寻“廉文化”。搜集古今清廉的人、事;背“廉”之诗词;看“廉”之电影;了解警钟、荷花、梅等特殊含义,为校园“廉文化”设计宣传画等。这些项目化主题式暑期作业,形式多样,兼具灵活性、创新性、趣味性,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发现真知、陶冶情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