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台中小学科学教育二十条,专家这么说
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时间:2023-12-19 16:37

  日前,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将立足学校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两大阵营,打造更加完善立体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体系。如何汇聚各方科学教育资源,让《二十条措施》真正做到落地实施?《二十条措施》的出台引发相关专家、教育界人士热议。

  

  郑云清(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二十条措施》对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推进中小学科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省普教室将为《二十条措施》的落实贡献教研力量和专业支持。一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科学课堂转型,提升实验教学质效。根据科学学科关键问题、热点问题持续开展学科专题教研活动,培育科学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紧紧围绕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科学实践活动、课堂学习评价、实验教学等主题开展教研,凝练一线教学智慧全省推广。二是开展科学学科各类评选,以评促教促研,促进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定期开展省优质课评选、作业设计评选、省小学科学优秀实践活动案例评选;同时与相关单位协同开展精品课、实验教学说课、实验教学精品课的评选,推动我省科学教师研究落实新课程理念与新课标要求,共研共享教学资源,不断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三是重点帮扶薄弱学校和学科,通过组织教研员定点挂钩乡村校或城市薄弱学校、薄弱学科,组成教学教研共同体,以三年为一周期,捆绑考核、共同进步,不断推动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陈黎飞(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教授)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可以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高校教师首先应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在科学文化传播、先进技术科普、中小学新的科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法研究及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推动科学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已经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程序设计竞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及信息技术教材合作编写、教授进校做科普等活动,反响热烈。其次,高校要把参与科学教育活动作为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贯穿于自身的教学科研平台建设过程中。和中小学校合作举办实验室开放等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助力中小学师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也是实验室发挥辐射示范效应的重要体现。

  

  

  詹功祚(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在1994年开办之初就确定了学校的科技教育办学特色,坚持“科技引领,和谐发展”办学理念。《二十条措施》的出台,让我们深感科技教育的强劲东风来了。下一步,学校拟在以下几方面深入推进科学教育:一是扎实办好与厦大联办的创新实验班,通过“三创”(创知、创意、创行)和“三微”(微课程、微课题、微研究)的培养模式,将科技创新教育融进日常教学和学校课程体系;实施“厦大教授导师+本校创新辅导教师+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组合”和“厦大学长辅助计划”;积极落实英才计划项目,与厦大共同选拔优秀高一学生作为英才计划培养对象,采用双向选择方式让学生与厦大教授导师结对。二是持续开展“诺贝尔奖获得者进校园”“院士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追“科学之星”,积极开展“探访厦大实验室”活动。三是加大与厦大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的探索与合作力度,明确合作目标、合作机制、资源配备等。目前学校已与厦大物理、化学、航空航天等十几个学院签订共建协议,每个学院至少为我校中学生开设一门选修课,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创思维。

  

  

  陈义顺(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智慧教育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科技创新指导老师,我对省教育厅等部门推出的《二十条措施》感到十分振奋。该文件的第一个维度“夯实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确立了学校作为科学教育主阵地的关键地位,强调科学教育的根基在学校,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实验课程的质效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创新的空间和平台。特别是强调课程中加强科学教育采取的一些具体举措,如鼓励将科学课程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丰富的课例案例评选等,都将大大推动和深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再如第三个维度“做好相关改革配套衔接”,从评价考试、人才选拔培育等方面采取了有力的举措,在评价体系上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评估,对基础研究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二十条措施》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教育体系,不仅加强学校内的科学教育,还将学习扩展到了校外,同时注重了评价体系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保障。这些措施将极大地促进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科技创新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汪洋(福州市台江第六中心小学科学高级教师) 

  1978年以来,台六小始终坚持科技办学特色,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教育经验和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进入新时期,科学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指向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面对新挑战,学校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技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新生态。这次《二十条措施》的发布,不仅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更提供了极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翔实措施,我们深感鼓舞。我们将结合学校的实际,以科学课堂的提质增效为基础,以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和科学主题课后服务为助力,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双向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科学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努力从每个孩子身上发现、唤醒、呵护和培育创造力天性,把他们培养成脚踏坚实土地、胸怀鸿鹄大志、引领时代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

  

  

  黄加贤(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书记) 

  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自1996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科研兴校、科技强校”的特色办学理念,认真打造教师团队,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科技教育卓有成效,曾被评为省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小学科学)基地校。看到省教育厅等部门出台的《二十条措施》时,我特别激动,在“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做加法正逢其时。学校将立足实际进一步做强、做优科学教育,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一是注重挖掘校内外科创教育资源,以“科创室+实验室+图书馆+校外科技馆+社区+家庭”等形式,营造科创学习大环境。二是以课程为基础、以社团为延伸,采用“学科课+社团课+培优课”等形式搭建多层次科创教育平台,成立人工智能、AI编程、无人机、创想科技等社团,丰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每年持续举办校园科技节活动,以项目化活动为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切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科技人才。

  

  

  傅兴春(厦门市教科院副院长) 

  《二十条措施》是新时期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福建策略。文件将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升科学实验课程质效作为首要措施,既抓住了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方式改革,又是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响应。为贯彻落实该文件,我认为接下来有两项重要工作:一是提高师资配备和教师素养。有合格的教师才有合格的教学,通过进一步提高专职小学科学教师的比例,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更有保障。同时,还应关注科学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通过自主学习和培训,使任课教师的科学素养达到优秀水平。二是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开展学科实践和项目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教科学是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厦门近年来的研究实践表明,使用做中学、创中学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肖永琴(福州教育研究院物理学科主任) 

  作为一名物理教研员,《二十条措施》出台让我深受鼓舞。多年来,我们的教研重视实验教学,提出“玩中学,学中悟,悟中用,用中创”,回归物理教育的本源,实施基于探究实践的问题驱动式教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结合文件精神,我们将在教研中进一步落实以下具体举措:一是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能动手的实验教师不要用演示或视频替代,不做“PPT实验”或“在黑板上讲实验”。二是坚持教学评一体化思路,强化实验探究试题的设计,以评价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三是提升实验课程质效,研究和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探索科技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型、新生态。

  

  

  叶茂盛(福建省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 

  省科协作为《二十条措施》牵头单位之一,将积极发挥科普活动、平台、场馆、人才等资源优势,在做好社会大课堂建设和相关改革配套衔接方面有所作为。我们将以《二十条措施》的出台为契机,以提高全省青少年科学素质为己任,开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下一步,我们将凝聚各方力量,资源下沉、精准服务,做精科普赋能“双减”、做大科普活动、做实后备人才培育、做优科普宣传、持续为科技辅导员办实事,大力提升科普场所的科学教育功能,多渠道、多形式地为中小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促进科学教育工作与青少年科学素质有效提升相融合。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