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聚焦“三个匹配” 强化质量贡献深化教师职称聘任改革
来源:龙岩学院 时间:2024-02-04 16:24

龙岩学院结合“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聚焦“三个匹配”,开展职称评聘改革与实践,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指挥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服务地方发展、强化质量贡献、优化教师队伍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为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职称改革匹配办学目标定位,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以职称改革和实践作为指挥棒,引导教学科研产出贴合地方产业、服务地方发展。一是在省内率先重构了高校职称晋升业绩评价体系。2018年,学校启动职称评聘改革工作,打破过去“数数量,套餐式”的条件框架,不再强制要求教师申报职称中的论文数、课题数,取而代之以“菜单式、积分制”模式,制定AB类业绩及分值认定体系,明确百余条各类、各级教学科研业绩对应分值,B类业绩分值有单项40分、60分,A类业绩分值从80分到最高的360分,业绩总分累计达标即可申报职称评聘。二是业绩成果突出应用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除了传统的论文、著作、课题等业绩以外,还将制定行业标准、研究咨询报告、指导学生竞赛、专利、成果奖、科技成果转化、横向课题研究、教师个人竞赛获奖等各类业绩纳入,扭转了“重学术,轻应用”的评价现象。三是送审“代表性业绩”激励教师多元发展。在评聘代表性成果同行专家鉴定环节,学校打破传统的“代表作”(论文、著作)送审形式,改为“代表性业绩”,可送审的业绩形式扩大至所有类型的教科研业绩,具体形式由申报人自主确定。从20192023年新送审制度执行情况来看,采用非论文、著作业绩进行送审的占比逐年升高,通过率也高,鉴定评审专家认为学校在职称评聘方面的突破符合应用型办学定位。

改革以来,科研成果转化及服务地方不断深化。授权发明专利74项,成果转化29项,其中1项转让专利获2022年福建省专利奖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通过第三方评估定价415万,获各级各类部门采纳咨询报告68篇。

二、职称改革匹配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业绩贡献

学校职称改革强化匹配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教师教科研业绩产出的贡献度。一是从获得教学成果奖、学生学习产出角度鼓励教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转变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改革项目、教学质量工作、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出多个方面鼓励教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开辟特别优秀人才直接晋升聘任的绿色通道。分校内特别优秀人才直聘引进1年内特别优秀人才直聘两类,该机制免去复杂的评审流程、不占用所在学院高级岗位数,引导重点人才服务国家、社会和学校所需,鼓励教师取得高质量业绩,累计达到一定分值可提出直聘申请,鼓励学校现有教师取得突破性成果、鼓励二级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提高,课程建设、教师教学竞赛等成效显著:2项“挑战杯”项目分别获国家一等奖、二等奖,2项“互联网+”项目获国家铜奖,2门课程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个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个案例入编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典型案例,1位老师获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全国二等奖,1位老师荣获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中级及以下组二等奖,取得我校在教学竞赛上的新突破。资源工程学院博士王沙沙获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全国二等奖,因教学比赛成绩突出,被认定为晋升教授业绩高分业绩。

三、职称改革匹配岗位设置特征,优化教师队伍

岗位设置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前提,学校以岗位设置为抓手,全面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资源要素的配置。一是设置AB类业绩认定标准涵盖各类教学、科研业绩类型,拓宽了教师的业绩通道,保证不同类型的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所长,取得有利于个人晋升的成果,各类型教师根据岗位设置不同申报不同的职称系列,强化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种能力建设,多元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驱动。二是学校构建学部制度。组建了人文社科、师范教育、艺术体育、理农、工程技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学部,以解决不同学科的教科研业绩差异问题。三是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在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既注重维护好队伍质量,也妥善协调评聘体系中的进退留转问题,注重综合考核、多维考核、阶段考核与长期考核,实现动态调整,及时搭建和完善不同系列和岗位之间交叉流通通道,形成程序规范、合理有序、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发展与流动制度。2021年,第五轮岗位竞聘中学校全面启动职称评聘改革实践,全校教职工中有8人因自身聘期考核不合格而低聘,低聘人员根据自身情况,有2人选择转行政岗位,其余选择在低聘岗位重新积累业绩,等待第六轮岗位竞聘。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