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称评价改革 回归教书育人本位
来源:福州大学 时间:2024-08-30 08:49

2020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福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作为,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持续推动职称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力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一、改革背景与必要性

在过去,职称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即教书育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福州大学深入剖析当前职称评价体系的不足,认识到必须转变评价导向,从单一的量化评价向注重质量、贡献和潜力的综合评价转变,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

二、具体做法与实践

(一)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考评体系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教师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职业特点。因此,福州大学实施了分类评价策略,将教师岗位细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以及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型等四大类别,并据此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建立网格化分类评价体系。学校修订职称评聘文件,围绕“师德师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合作交流与学术影响力、公共服务”五大维度,实施综合评价,将科研项目、著作论文、教研奖励、艺术创作、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标准规范等多种成果形式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实际贡献和潜力,引导教师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二)突出质量导向,优化评价办法福州大学坚决贯彻“破五唯”精神,完善对优秀人才的突出业绩、特殊贡献、巨大潜力等评价机制,鼓励创新。对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两年内,可不受任职时间及教学工作量等限制,根据近5年的业绩成果直评相应高级职务;对于在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突出代表性业绩的教师,可破格评聘教学为主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师高级职务;对于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或在学校教学、科研或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设立“杰出青年人才特评正高级职务”绿色通道,单列岗位职数,单列评审,鼓励各类人才优势发展,脱颖而出。

(三)注重学术评价,完善治理体系福州大学建立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通过第三方权威评审机构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探索试行小同行评价,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准确、公正。同时,学校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鼓励教师自主选择最能代表其学术水平和贡献的成果进行申报,成果形式不限于论文,包括教材著作、设计作品、成果转化、标准规范等业绩在申报表中增加代表性成果综述栏目,由个人描述其亮点性工作。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学院-学部-学校”三级评审机制,优化评审组织功能定位,推动学术生态的持续优化。

三、改革成效、经验与展望

2021年以来,福州大学深化职称评价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价体系,有效激发教师潜心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学校通过设立直评、破格、特评等绿色通道,进一步增强对海内外优秀人才、高水平拔尖人才的吸引力,积极促进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与发展。2021年以来,共16位优秀人才通过特评通道晋升正高级职务,其中4人现已入选国家级人才称号。二是师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学校通过实施综合评价,突出质量导向,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并取得良好成效。我校教师首次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称号1人。近三年同行专家评审通过率从80%递增到90%以上,教师学术水平得到同行专家更广泛地认可。更重要的是,我们逐步回归了教书育人的本位,让教育评价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社会。有力推动学科建设的步伐学校根据需要统筹使用高级岗位职数,对优势发展学科、紧缺急需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2024年,我校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344。同时,全球前1%学科新增6ESI学科,总数达到12个。

回顾近年职称评价改革成功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重构职称评价体系二是分类设计,拓宽职称晋升通道三是稳步推进,激发全员创新活力。

展望未来,福州大学将继续深化职称评价改革,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职称评价体系“双一流”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本文系2024年福建省高校教育评价改革推进会经验交流材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